明代弘治朝,前后共十八年。史料记载,官窑的烧造活动并不多,甚至曾几度停烧青花瓷,但民窑的生产并没有受到官窑的影响,各种青花瓷生产仍然较多。
官窑器的胎质与成化青花瓷大抵相同。器物圈足比较光滑圆润,足墙较成化时矮,内墙直立,深浅不一;釉汁纯净,浑厚的卵白釉和青白釉较多,特别在聚釉处闪淡淡的青色,釉面肥厚滋润。
民窑器的前期胎质细腻轻薄,后期渐趋厚实。釉色分三类:1、肥厚莹润,呈淡湖水青色;2、釉较薄,呈青绿偏灰色,光亮透明;3、卵白色釉,腴厚凝脂,透明度差。
弘治、正德时期的黄釉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器物色调均匀一致,釉面平整无痕,色泽滋润娇嫩,且光泽度好,犹如鸡油,是真正的黄色;其施釉手法是将釉料直接浇在白釉瓷器上或素胎上,釉层不易剥落,故名“浇黄”;又因其色调较淡,显得娇嫩,又称为“娇黄“。
明代宣德故宫黄釉琉璃瓦当-龙纹滴水
嘉靖朝期间曾多次爆发农民暴乱,国力衰弱。景德镇官窑开始施行“官搭民烧”制度,由于民窑“钦限”器的烧造促进了制瓷技术进步,缩小了官窑器和民窑器之间的差别,嘉靖民窑精瓷已与官窑器之间无明显差别。
嘉靖青花种类繁多,造型多样,品种远远超过前朝。主要品种有瓶类、罐类、盒类、炉类、杯类、盘类、塑像等。装饰画面的布局构图趋于富丽繁缛,缺乏层次感,但布局比较讲究排列对称,绘画技法上大多采用双勾轮廓线填色,也称“双勾平涂”,填色细致讲究,色彩很少溢出轮廓线外,画风较自然,多写意。
嘉靖年间是五彩的大发展时期,在运用多种色彩的同时,加饰金彩,使器物更显得富丽堂皇。这一时期五彩瓷的造型与纹饰极为丰富。主要器形有盘、碗、葫芦瓶、大罐、执壶等。常见的纹饰以蕉叶、卷枝、变形莲瓣等作边饰,海水云龙、孔雀牡丹、海马、花鸟、八仙云鹤、缨络及人物、婴戏等作主题纹饰。嘉靖五彩团龙纹瓜棱大罐,是当时极负有盛名的杰作之一。
隆庆朝仅历时六年,青花完全承袭嘉靖风格。未署年款的青花瓷器,很难与嘉靖、万历朝的区别开来。这个时期的官窑底款多为“大明隆庆年制”。
明代万历(公元1573—1620年,明神宗朱翊钧年号)朝共48年,是明代历时最长的朝代,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开始萌芽,社会经济有所发展,由于宫廷和上层社会对于细瓷的追求和废除禁海,致使瓷器产量剧增,青花瓷品种繁多,数量巨大,还出现了专供对外贸易的外销瓷。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器物造型也开始转变,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此风格一直影响了明末乃至清初青花瓷器的面貌。
万历青花胎土淘炼不够精细,所以总体质地不如前朝,较粗松,制作工艺也不如前朝精细。万历青花构图繁密、主次不清,稍显凌乱,很多器物里外满工,绘满了装饰图案,甚至在一件器物上绘了不同内容的二十几种吉祥图案。但是万历朝创造了一些新的器物,有筒瓶、壁瓶、莲花瓣式盘、四吉祥开光花鸟盆、高达73厘米的大瓶和多棱器。
盒类有四方形、圆形、桃形、银锭形、双层、四层、多层式节盒、带屉式、天盖地式等。
文房用具类有笔插、笔管、笔洗、笔船、龙形笔山、调色盘、印盒水滴、烛台等。
盘类有八方形、梅花形、莲瓣形、葵花瓣形和出口外销大盘(胎体较薄,宽板沿口,器身有莲花瓣形开光,内绘花卉、杂宝等,这种外销大盘一直延续制作到清初)。
万历早期仍然使用回青青料,发色浓重艳丽,蓝中泛紫。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回青料用竭,开始使用浙江产的浙料,由于这个时期对青花钴土矿料有了新的工艺,从传统的水选到火煅,迅速提高了青花的发色质量,使得浙料呈色青翠幽蓝,蓝中泛灰,多有晕散,色调颇具沉静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