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 三彩水盂 唐代(公元618-907年)
陶与瓷的划分在于质白坚硬或是半透明,最大的关键在于火烧温度。汉代虽有瓷器,但温度不高,质地脆弱只能算是原瓷;待发展到唐代,釉药发展成熟,火烧温度亦能达到一千度以上。
唐时期的瓷器不仅光洁玉润,象征着人性的饱满和谐。色调上更好用冷色调,清雅而不浮夸,从某种意义上说,也能反映出当时儒道中清淡无为 ,不与世争,戒骄戒躁的人文精神本质。
图一 唐代越窑青瓷荷叶带托茶盏
图二 唐代邢窑白瓷“盈”字款盖罐
图三 唐代黄釉印莲瓣纹/水波纹小碗
图四 唐代越窑秘色瓷葵口碗
唐代瓷器的发展,形成了以浙江越窑为代表的青瓷和以河北邢窑为代表的白瓷两大瓷窑系统,概称之“南青北白”;当然除了青瓷白瓷唐代瓷器较著名的还有秘色瓷、黄釉瓷等。
青瓷可以说是唐宋时期瓷器的代表,无论是美感,质感,还是光泽程度上都要比白瓷更为优秀。
白瓷洁白如玉,色泽胜雪,从唐代瓷器中便可见一斑:古人好玉,凡事不是喜其华丽,而是喜其清洁如冰,进一步引申为人的性情德行如白壁无瑕,清洁不染,清凉无为。
秘色瓷,不仅色泽如冰,更因为其光洁到碗底如同盛满水的程度而为人所知。
唐代的黄釉,虽为亮色,但也不像后世那般亮到刺人之目,过分夸张色泽,显得不自然,相反更平和淡雅些,看上去就如同清玉般,足以以假乱真......
左图 唐代白瓷茶具
右图 唐代双鱼齿口秘色瓷碗
瓷器的使用在唐代逐渐普及,瓷器烧造迅速发展。瓷制的茶具、餐具、酒具、文具、玩具、乐器以及实用的瓶、壶、罐等各种器皿,几乎无所不备。
魏晋南北朝流行的鸡首壶,在唐代已不再出现,盘口壶壶口也由盘口变为喇叭口,壶腹一般作椭圆形,有的呈瓜形,唐代文献上,称为“注子”,顾名思义应当是当时一种酒具或茶具,在南北各窑中均大量生产,形制也大体相同。和注子一同使用的是酒杯,从唐人的“举杯邀明月”、“会须一饮三百杯”和“衔杯乐圣称避贤”等诗句中,可以知道当时饮酒是用杯。
左图 唐代青瓷双系盘口壶
右图 唐代越窑青釉茶瓯
碗是生产量最大的一种日常生活用器,南北各地瓷窑都普遍烧制,形制也大体相同。唐初的碗深腹、直口、平底,较多保留隋碗的造型。另一种碗近似钵形,但体积小,器壁一般较厚重。唐代中期,开始出现一种身浅、敞口外撇、玉壁形底足的碗。晚唐以后这种碗式大量出现,碗的胎壁从厚重逐渐转趋轻薄,从玉壁形底向宽圈足方向发展。这种碗式的流行,与唐代饮茶之风盛行有直接关系,唐代称这种碗作“茶瓯”。
瓷枕在隋代已经出现,唐代有较大的发展,但也还只是出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唐代瓷枕一般为长方形的小枕,以三彩陶枕为多,常出土于北方唐墓中,南方则较少见。
图为 唐代绿釉钱纹瓷枕
瓷砚多为圆形,魏晋时期多具三、四、五、六不等的蹄足。隋代除蹄足外还有珠足和滴足。唐代瓷砚则向多足、镂孔圈足发展。砚面较前代更向上凸起。唐代南北各窑均产砚,有大、有小,小者数厘米,大者近尺,这与唐代书法艺术普及有关。
左图 西晋越窑三足砚
右图 唐代白瓷砚
唐代陶瓷器深受西亚波斯文化的影响。故宫博物院收藏一件龙柄凤头壶,造型巧妙,器身堆贴瑰丽文饰,壶盖塑成一个高冠、大眼、尖嘴的凤头,与壶口相合,由口沿平底部连以形状生动活泼的蟠龙柄,这是唐以前所未见的新样式。双龙耳瓶的器形也同样可以看出是吸取了外来胡瓶的特点,壶身与隋代李静训墓出土的鸡头壶大体相同,无头,而用一对龙形耳作为装饰,这种双龙耳瓶与凤头壶均盛行于初唐,唐高祖儿子李凤墓中出土的白瓷双龙耳瓶,就是此种造型。
左图 唐代白瓷双龙耳瓶
右图 唐代凤首龙柄青釉壶
繁华如唐,陶真瓷切;素瓷如玉,亦--尘不染。
陶瓷袭承到唐代,演化为真正的瓷器。经由无数能工巧匠的发挥智慧,一件件惊世瓷器的出现,也让我们真正感受到人类的无限智谋。
部分文字摘自网络 图片来源网络